金融始于支付。从早期票号的通兑通存,到大众熟悉的现金交易、刷卡消费,再到网上银行、移动商务,支付创新不断延展。近年来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,以扫码支付为代表的便捷移动支付一直在刷新着消费者的支付体验,重塑消费者的生活方式。相较之下,一向注重资金安全的传统金融机构备感压力。近期,中国银联联合20多家银行推出移动支付新产品,在多种日常消费领域推广名为“云闪付”的小额支付免密免签服务,可应用于手机、手表、运动手环等移动设备。
据了解,这些服务都是以金融IC芯片卡技术为载体。截至2015年三季度,全国金融IC卡累计发行18.83亿张,2015年底超过20亿张。依托金融IC卡小体积、大容量、多功能、高安全性等优势,移动支付创新正在突破人们的想象。
从“闪付”到“云闪付”
“闪付”对消费者来说已经不算陌生。2015年底,基于“闪付”的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服务正式推出,只要将一张带有“闪付”标志的金融IC卡贴近终端机,无需密码和签名,即可快速完成一笔300元以内的小额支付。
时至今日,便捷性已然是移动支付时代消费者选择的首要考虑。“闪付”的支付效率如何?是否可以为消费者节省时间呢?记者在北京的一家便利店体验“闪付”时发现,由于省去了输入密码、打印签购单、签字等环节,“闪付”与现金支付所需的时间基本无差。
闪付卡的安全性又如何呢?中国银联产品部负责人李春欢告诉记者,金融IC卡容量大,可以存储密钥、数字证书、指纹等信息,卡上有读写保护和数据加密保护,复制难度极高,具备很强的抗攻击能力,远非传统的银行磁条卡所能比拟。
基于非接触支付技术,中国银联又于去年底联合20多家商业银行共同发布了“云闪付”移动支付品牌,进军移动支付市场。
金融科技创新助力“云闪付”
记者近日在体验中发现,完成“云闪付”只需要三步:首先需要拥有一部具备NFC(近场支付)功能的安卓系统手机;其次,持卡人在所持银行卡所属的手机银行APP中生成一张相应的云闪付卡;最后,在具有银联“闪付”标识的POS机上挥手机支付。
专家表示,相比于市场上其他移动支付方式,银联“云闪付”优势明显。首先,银联“云闪付”更安全,凭借动态密钥、云端验证等多重安全保障,支付时不显示真实卡号,可以有效保护持卡人隐私及支付敏感信息;其次,支付体验更便捷,支付时无需手机联网,也不必打开手机银行APP,只要点亮屏幕靠近POS机即可完成支付。
每一笔不起眼的支付交易都是金融科技创新的成果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,金融天生带有IT的基因,金融科技进步,银行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方式也在进步。记者从中国银联了解到,“云闪付”自发布以来,已累计发行“云闪付”卡超过50万张,其中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、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持卡人最为活跃,卡片发行量及交易量均居于前列。
“在未来,手机就是银行卡。”李春欢如是表示。记者了解到,目前银联推出的“云闪付”服务仅限于带有NFC功能的安卓系统手机,而基于ios系统的苹果手机“云闪付”服务——Apple Pay也有望于今年一季度推出。
移动支付领衔跨界布局
除了日常消费领域,银联推出的移动支付服务也在布局跨界合作。本月20日,银联与交通银行、斯沃琪腕表合作推出的支付腕表正式发售,目前在交通银行网点和斯沃琪门店均可购买。此前,银联和咕咚运动、兴业银行联合发布国内首款可穿戴支付设备。消费者申请一张兴业银行兴动力信用卡,即可获得一个运动手环。IC芯片卡被植入其中,运动手环也成为了一张银行卡。
“这款产品适用于运动爱好者,出门运动不必再带钱包,在终端机前挥一下运动手环即可用于小额免密支付。手环记录所消耗的卡路里还可以兑换积分。”李春欢介绍。
受困于行业壁垒等因素,银行卡一直以来不能直接应用于公共交通领域。据了解,近期广东、安徽、浙江等省市的数十个城市已经实现公交车“闪付”应用。银联北京分公司助理总经理丘健透露,北京地区将在今年首批改造1万台出租车支持“闪付”和“云闪付”,并正在布局将其推广至部分停车场、火车站售票窗口和机场商圈。
“随着金融IC卡创新速度加快,‘云闪付’等非接触式支付创新正在逐步成为银行在支付领域竞争的新武器。”董希淼认为,2016年将是银行快速布局的一年,预计2017年以“云闪付”为代表的银行系移动支付量将快速增长,而百姓的移动支付选择将越来越丰富、越来越便捷。